瀏覽: 日期:2023-06-15 13:27:32
浙江在線6月15日訊(記者 朱浙萍)近日,杭州湖濱步行街發生一起無人機傷人事件,再次將“亂飛”的無人機推到風口浪尖。
6月5日當晚,一名女孩正和朋友一起逛街,突然被一架從天而降的無人機螺旋槳刮傷面部,滿臉是血,被送往醫院。警方當晚即找到操控人員,查實該趟飛行已按規定提前報備,但無人機因電量不足自動降落,劃傷女孩。
事實上,這一事件也是當前無人機“亂飛”現象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隨著無人機市場蓬勃發展,諸如擾民、傷人、侵犯他人隱私等亂象屢見不鮮。
盡管國家和地方層面都出臺了多項條例規定,加快了對無人機的監管,但各種“亂飛”“黑飛”(指無人機未經登記批準的飛行)依然屢禁不止。無人機到底該怎么飛?監管中存在什么難點?
入行門檻越來越低,傷人擾民事件頻發
“以前無人機是一個高端神秘的行業,2015年左右玩家逐漸多起來,入行門檻越來越低,導致亂象叢生。”浙江省攝影家協會航拍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韓丹提起無人機現狀,充滿了擔憂。
他向記者介紹,大部分航拍攝影愛好者買的都是消費級無人機,操作門檻低,價格相對便宜,幾千到幾萬元不等。
韓丹說,此次湖濱步行街涉事的大疆mini3Pro無人機,重249克,屬于微型無人機(重量小于250克),操作簡單,價格適中,不需要實名登記,因此深受許多航拍愛好者青睞。“兩根操作桿,前后左右一推,就上天了,小白也可以玩。”
隨著價格日漸親民,無人機已不再是少數人專屬。
根據民航局發布的《2022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》顯示,截至2022年底,我國全行業注冊無人機共95.8萬架,注冊用戶70.0萬個。
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這個數據還只是注冊過的無人機數據,事實上還有大量無人機是沒有注冊的。
隨著無人機市場蓬勃發展,各種“亂飛”“黑飛”導致的傷人擾民事件也逐漸增多,影響航班正常起降、傷人、電池爆裂等事故常見于新聞報道,這些事件也暴露出行業監管失序。
哪里可以飛,飛手是否需要資質
杭州一位無人機愛好者小龐展示了一張在飛友圈“約定俗成”的禁飛區域圖,包括交通工具運行沿線、區域;重點敏感單位、部位及其設施;以及一些大型活動場所、人員密集區域。
不過小龐也直言,實際執行的時候并沒有那么嚴格,除了少部分地區查得比較嚴外,很多地方還是可以隨意飛的。
“機場以及機場凈空保護區和軍事管制區絕對不可以飛。像公園、廣場等人少的時候飛也沒問題,有些地方沒雷達飛了也沒人知道。有時在演唱會上都能看到多臺無人機。”小龐說,不過安全起見,最好不要在人流密集區飛。
另外,可以在杭州公安“警察叔叔App-在浙飛”進行登記報備,能有效避免誤入禁飛區的情況。但很多飛手會嫌麻煩不去報備,“主要還是靠自覺吧。”
至于飛行資質,小龐表示大多數無人機并不需要持證飛行,“不出事就沒問題。”
注冊用戶70萬,有執照的只有15萬
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目前市場上主要有CAAC、AOPA、ALPA、ASFC、UTC等幾大類無人機執照。
其中,CAAC是中國民航局頒發的飛行員執照,含金量最高;而UTC則由無人機廠家旗下的培訓機構頒發,學時較短,學費便宜,是大多數航拍愛好者的選擇。
近日,記者探訪位于杭州西湖區的杭州智翔航空技術有限公司,是中國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培訓機構、浙江省無人機執照考試中心。
教練員周慧敏介紹,參加UTC考試,要先培訓。四天課程學費2800元,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,理論課程分為氣象、空域法規、飛行原理等系統知識,實踐分為起飛降落、應急處置等操作課程。“不算難,首考有80%到90%的通過率。”
當天的培訓教室里共有18個學員,只有兩成是個人愛好者。
學員齊傳中是少數自費來參加培訓的愛好者。他剛花5000元買了一臺微型無人機,準備自駕游時航拍。“操作并不難,但系統學習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。”不過,齊傳中坦言,身邊的家人朋友都笑話他:“操作這么簡單,犯得著花這個錢去培訓嗎?”
“齊傳中們”的尷尬,也反映在數據上。根據《2022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》,民用無人機方面,截至2022年底,全行業無人機擁有者注冊用戶70.0萬個,但無人機有效駕駛員執照15.28萬本,只占21.8%。
為什么很多飛友不愿意參加培訓考證?
周慧敏分析,首先是一些飛友認為操作簡單,不需要參加培訓。
“很多消費者看看說明書、看看網上視頻就上手去飛了。遇到緊急情況就容易出事。”周慧敏說,湖濱無人機傷人事件就是操作不當造成的,當無人機的電量處于倒計時狀態,有經驗的飛手不會貪飛,要不然到下一個節點時,就會強制降落。
其次,考證并不是無人機上天的必要條件。
根據無人機管理相關部門出臺的系列文件,在中國境內凡起飛重量大于7千克、飛行高度120米以上、飛行距離500米以外,三者滿足其一,無人機操作員才需要持證飛行。
不過,也有部分飛手對各類證書存有疑惑。“無人機的資格證書,不應該都是政府頒發的嗎?現在有些卻是由行業協會或廠家頒發。”
法律法規不健全,監管面臨“認定難”“執行難”
多位業內人士表示,無人機為很多領域的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。但無人機的不規范使用,也亟待加強監管。
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教授、浙江金道律師事務所律師馬齊林說:“目前已出臺的規定大多停留在部門規章層面,還沒有上升到法律高度,缺乏足夠的約束力。”
馬齊林解釋,相關內容比較宏觀、籠統,對低空空域分類管理、空域劃設、飛行安全管控、飛行準入監管等具體問題未做出明確規定,造成管理過程中的“認定難”“執行難”。目前來看,對無人機的監管,更偏重于現場管理,包括對無報備無人機,公安部門也只能發現問題后以適當方式處理,很難做到全面精準。
因此,馬齊林建議,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《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》正式發布,建立無人機綜合監管機制,使無人機飛行管理做到“有法可依”。
一個好消息是,近日,市場監管總局(標準委)發布了《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安全要求》強制性國家標準(GB42590-2023),將于2024年6月1日實施。該標準是我國民用無人機領域首項強制性國家標準,適用于除航模之外的微型、輕型和小型民用無人機,提出了電子圍欄、遠程識別、應急處置、整機跌落防差錯、感知和避讓等17個方面的強制性技術要求及相應的試驗方法。
除了管好機器,管好人也是重要一環。馬齊林認為,無人機駕駛,實名登記是必須的。建議對一些屢次因不規范使用無人機造成侵權事件的單位和個人,可試行“黑名單”制度,禁止其在一定期限、特定區域和場所使用無人機。
不過,“黑名單”制度具體誰來負責,后續如何處罰等,還需要進一步探討。
浙江省通用航空產業協會無人機分會秘書長程蘇仙也表示,加強監管應防止用力過猛“一管就死”。在未來一段時期內,無人機若要形成更廣闊的應用,須在隱患消除與產業發展之間尋找平衡點,這既取決于技術的安全性和先進性,也依賴于審慎與包容的運行監管。
吉林龍航無人機科技服務有限公司,成立于2016年2月,現吉林省唯一AOPA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培訓、考試、檢證、換證一站式服務機構,擁有超過100萬平米的專用無人機飛行空域、2000平米無人機實訓教室、10組標準化飛行場地,支持百人同時進行訓練,超過100架的各類型無人機,可滿足各行業的無人機培訓及應用需求。